English

泸定桥的风

1999-04-22 来源:光明日报 ■喻晓 我有话说

晃晃悠悠的铁索桥。

桥上有风。峡谷的风,从大渡河上游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吹来,从海拔7500多米、号称“蜀山之王”的贡嘎山顶吹来,撩起我的衣襟和发缕,让人感到丝丝的寒意。

风中传来金属般豪迈的声音。一首几近家喻户晓的名诗,曾谱成歌曲传唱。“大渡桥横铁索寒”,我从小就吟诵这铿锵的诗句,觉得每一个字都是血与火铸成的,每一个音节都飘散着黄钟大吕的韵律。如今我就站在大渡河的铁索桥上,就站在毛泽东诗歌的音韵中,我胸中思潮奔涌,回荡着浩然之气。

我那天是从冕宁出发,经彝海,翻越大凉山,再过石棉,直奔大渡河边的泸定的。当我终于临河而立,握住了那冰冷的铁索,仰看峭壁,俯视惊涛,此时才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逼近,如此实在地面对勇士的血性和肝胆。峡谷的风,仿佛吹动一页页史书,让我有机会阅读那些精采的章节。

在这仄狭的河谷居然有座紧贴在河沿边、悬崖上的县城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铁索桥。在横断山脉,在河谷刀削般地切割大地,隔河如咫尺天涯的地方,桥是太重要了!在大渡河上还没有出现钢筋水泥桥的岁月里,泸定铁索桥无疑是一处重要的关隘,常有重兵把守。这里是内地通向康藏的门户,是汉民族连接少数民族的桥梁。城西的铁索桥和革命文物陈列馆,如今成为了这个县城的骄傲。

桥头矗立着“御制泸定桥碑”,康熙帝手书的“泸定桥”三字匾额横悬头顶,浓墨生辉。一座远在川边的桥,能惊动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老儿,足见其在当时戍边用兵上的重要性。大渡河以西,自古是藏、羌、彝等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。据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记载,其子孙分支百五十种,“所居无常,依随水草,地少五谷,以产牧为业”。“不立君臣,无相长一,强则分种为酋豪,弱则为人附落,更相抄暴,以力为雄”。这里的各部族,很早就和中央政权发生了直接联系。公元前135年,汉就在泸定附近置县,设都尉,成为西控康巴的桥头堡。公元1700年,川西发生兵变,河西鱼通宁远宣抚使在打箭炉(今康定)被杀,康熙命四川提督唐希顺率兵平定。边乱辄止,苦于交通不便,遂有修建泸定铁索桥之议。康熙44年动工,第二年告竣。桥长100余米,净宽2.8米,桥高10至15米,13根碗口粗的铁索横贯大渡河,其中9根作底索,上铺桥板,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。全桥共有12164个铁环互相联结,重达21吨。在两岸岩壁峭立,一河雪浪惊涛的地方建造这样的铁索桥,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,其规模和工艺水平,都是相当了不起的。有了桥,从此泸定成了由川入藏的咽喉孔道和军事要津。桥上走过戍边的兵勇,走过通商的马帮,走过无数的边丞驿吏。那粗大的铁索如同中华民族强劲的手臂,紧紧挽住了众多兄弟民族的手,紧紧挽住了祖国西南大片的河山。

风中,旌旗猎猎,铁马金戈,传来枪声、炮声和冲锋的号角声,涛声如诉,讲述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。我刚经过下游不远的安顺场渡口时,曾停下来久久凝望。太平天国的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,曾经屡败湘军水师,攻破江南大营,叱咤风云,逞雄多年。这一代名将,却兵败大渡河,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。蒋介石正布下罗网,等待着“石达开第二”的结局。可毛泽东不是石达开,红军不是太平军。纵然是前有重兵扼守,后有10万追兵,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如同大海中的鱼,不是那么好逮着的。生死攸关之时,先有17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,继而有22神兵飞夺泸定桥,重重的围堵一次次被粉碎,一条北上转移的胜利之路被打通,红军的大队人马终于摆脱敌人,向着雪山草地而去,踏破万重艰难,向着胜利的终点而去。60年以后,当年担任团政委率兵夺取泸定铁索桥的杨成武老将军曾对笔者说:“那真是一往无前!在我经历过的战争中,长征是最艰苦的,如果没有革命精神的力量,要克服那些艰难困苦是根本无法想象的。”

人们将永远记住1935年5月29日这一天,记住这一天从这条铁索桥上走过的人,可惜有些人已把他们淡忘了,能随口说出一串三流歌星的名字,却说不出他们其中任何一位的姓名。英雄寂寞,这是时代的悲哀。但他们对人民所作的贡献,煌煌不掩其光辉。这是泸定铁索桥自诞生之日起最辉煌的一天。不能犹豫,没有退路,旗帜喷射着思想的火焰,身躯是跃动的山岭,大渡河上腾起了风暴,寂的峡谷炸响了惊雷。枪声、爆炸声和呐喊声,是一个反抗的阶级愤怒的发言。突击队员们手持冲锋枪,背挂马刀,腰缠12颗手榴弹,冒着弹雨、迎着死亡向前冲去。那些英雄战士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,已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,成为勇敢无畏、不怕牺牲的楷模。尽管他们着装破旧、满脸血污、浑身硝烟,依然被后来的靓男俊女们所倾倒。大渡河奔腾不息,涛声不绝,那是大地对英雄壮举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慨叹。

应该有这样一座铁铸的险峻的桥,来象征一段长长的征程;应该有这样一曲铜琶铁板,来代表一部壮丽的史诗;应该有这样的传奇故事,来概括一次非凡的革命。100多米的铁索桥,是用生命连接着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它是中国历史在这崇山峻岭间挽下的一个结,留下的一处驿站。

晃晃悠悠的铁索桥。桥上有风,风中有火光,有浩歌,有呼唤。烈烈的风,荡人肺腑,催人奋进。那一代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的人,赋予了大渡河以万难不屈、义无反顾的不朽精神。这精神如乳汁,滚滚滔滔,长流不息,将哺育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。当我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,突然想起了朱基当选总理后答中外记者问时说过的这样一段话:“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,我都将一往无前,义无反顾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字字句句,掷地有声。从他的讲话中,我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勇士们的声音。如果我们的干部都有了如此的胸襟,我们的人民万众一心,在通向明天的征途上,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呢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